人民不分中央地方 預算分配需謹慎討論
關於財政收支劃分法的修法,是我最近在地方拜訪時,許多市民會詢問的問題,我都告訴他們:「人民不分中央地方,預算分配需謹慎討論。」
國民黨提出的財劃法版本,表面上看雖然會讓地方政府增加很多預算,但這些預算,都是中央每一個國民手上拿走的,小時候我們都聽過朝三暮四的成語,相信有智慧的台灣人民,都清楚這個道理。
不管你住在台北、新北還是高雄、基隆,人民從來就不是分成「中央照顧的國民」,以及「地方照顧的市民」。每一個人都同時具有國民、市民的雙重身分,把財政的預算都給了地方,那中央對人民的照顧就減少了。
第一個問題,是中央短少的預算,要從哪一些福利措施或建設當中取消?我們不知道。
第二個問題,縣市之間的分配比例,誰分的多、誰分的少?真的公平嗎?我們不知道。
第三個問題,是重新分配之後,原本由中央補助的地方政策,會不會改由地方支應?我們不知道。
第四個問題,跨縣市的協調性建設,未來怎麼溝通與分配開支?地方會不會因此負擔更多?我們不知道。
第五個問題,基隆市政府有沒有思考過這些新來的預算如何使用?會不會因為人力不足而缺乏規劃?造成撒錢但卻浪費的情況?我們不知道。
這麼多的不知道,就是因為只有搶快通過法案,沒有審慎討論的結果。如果只看政治立場,因為國民黨現在有多數的縣市首長,那他們當然希望錢全部都給地方,等中央沒錢事情不好,就可以繼續罵民進黨,但這是思考單一政黨的政治利益,而不是全體國民的未來福祉。
當這些問題沒有被想清楚、講明白,最後倒霉的、麻煩的,反而是地方政府。站在城市發展的角度,基隆當然需要更多經費支持,但若設身處地站在中央的高度,國家的發展經費也應該完整,這也和地方建設息息相關。
北北基桃雖然是一日生活圈,但基隆市卻和其他三個城市相比更遠,熟悉歷史的朋友們可能都知道,最早的時候,基隆市原本是隸屬在臺北州轄下,後來改制為省轄市,但之後因為城市的發展多集中在台北市,我們基隆該如何重新規劃、定位自己,才能在大台北地區穩健的發展,這其中的許多問題都比單純的「有多少錢」還重要太多了。
我認為財劃法的修正應該要取得平衡,如果有充分討論,未來或許可以思考:如何分配才能縮小城鄉差距的同時,兼顧中央對人民的照顧,地方政府也應該對預算有完整的規劃思考,這才是財劃法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