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的要先辦 市府應把資源用在對的地方
最近有很多人關心仁愛市場的環境改善,我也想藉這個機會,跟大家分享一些我自己的觀察。
市場冷氣已經用了三十多年,長期以來,夏天悶熱、空氣不流通,這些問題大家都感受得到,最近終於有個下文,預計會在明年的農曆年後進場施工,主要針對2樓攤商區汰換已使用三十多年的冷氣機組,改善通風悶熱的問題,我們都知道,這其實不是什麼大型建設,但卻牽涉到幾百位攤商、數以千計的市民日常生活。
能夠在這個時候完成規劃、進入發包,我想也是議會裡頭的許多議員,多年來在預算審查、協調過程中,一步步推進、一次次發聲的成果。
擔任議長這段時間,我看過很多預算的編列與執行。有些事情該快,卻拖;有些事情該等,卻急。這幾年下來,我的想法很清楚:市政的預算應該依照「輕重緩急、目標清晰」的原則來安排。
以仁愛市場為例,這就是一個「重」又「急」的民生建設。每一位到市場買菜、做生意的人,都知道夏天那股悶熱。這類民生改善,應該優先處理。像類似的項目,還有審計報告提到的校園安全改善、社區照顧據點的建置,這些都屬於影響層面廣、施作效益高的項目。
但我們也看到,有些資源雖然編了、案子也提了,卻拖了好多年都沒有真正執行。
例如去年的審計報告就指出,基隆市向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爭取的415項計畫中,有22項案子執行率不到八成,甚至有的三年內完全沒動。像是特色公園整建、市區道路整修,這些攸關城市的轉型與空間品質提升,雖然需要時間規劃、執行,但我認為該開始的就要開始,該處理的就不應拖延。畢竟如果一直保留預算、執行進度緩慢,最後延宕的不只是工程,而是市民對市政的期待。
但也不是所有事情都值得這麼高規格的投入。
我自己看,有一些活動和計畫,既不急也不重,卻辦得又快又高調,但是預算很快就編列,活動也辦得很快、聲勢很大,但到底有沒有改善到市民的生活,恐怕就值得討論。審計報告也點出,部分預算動支於短期宣傳性質較強的活動,但社福與基層建設反而保留比率偏高,這樣的資源配置,短時間內也許能換來新聞版面,但這樣的施政,真的能改善什麼嗎?我想大家心裡都有數。
市府是否把資源用在對的地方,我相信市民朋友最有感覺。
預算的問題,不是編了就算,而是有沒有用在對的地方。所以我也想趁這個機會問問大家,有沒有你覺得「應該早點做、卻一直沒做」的事情?如果有,也歡迎跟我來分享,我期望未來在預算的使用上,基隆能有更多民意的參與。畢竟,一個城市的改變,不會是一天兩天的事,但每一次選擇,都會累積成我們未來的樣子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