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府重大建設執行效率低落 長遠規劃才能帶來長期效益
By童子瑋辦公室
最近我仔細閱讀了審計部對基隆市113年度總決算的審核報告,裡面有些內容讓我特別感到憂心。報告明白指出:「本府重大建設計畫執行率偏低,部分計畫低於六成,顯示推動效能不足。」
這樣的結論,其實和我在議會裡看到的狀況不謀而合。市府的問題不是經費不足,而是缺乏長遠思考,想到什麼就做什麼,最後留下的多半只是半套工程,跟無限循環的補洞工作。
以監視器和感應燈為例,這是最貼近市民安全感的政策,過去經費由民政處掌管,但因沒有專業技術和人力,經常出現失修或閒置的情況。然後今年市府又要再度編列經費,卻還是沿用相同模式,這就是一個無底洞的循環。
我覺得,像這種跟安全有關的基礎設施,就必須由警察局統一管理,因為警局不但具備專業與責任,也能建立完整的維護體系,確保妥善率,而不是每年花錢,但一直要在同樣的狀況去循環。
在文化建設的部分,113年度基隆市在公共圖書館的經費上,雖然編列了 4,560 萬元,但實際執行金額只有 2,730 萬元,執行率僅59.8%,我們的閱讀資源原本就相對不足,雖然議會給了經費,卻因為人力或其他緣故導致期程延誤,長期工作遲遲沒有進展,我也不是第一次聽到市民在抱怨。
這種「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、病根不除」的施政邏輯,並不只出現在一個案子上,而是普遍存在。
我們其實有很多市府計畫缺乏長期效益,今天換個單位來處理,明天用另一筆預算來救急,看起來政府都有做事,但一年過去了,問題依舊存在。審計部報告也指出:「部分前年度已曾指摘事項,迄今未改善。」這句話,其實就是對市府態度最直接的警告。
在我看來,公共建設的關鍵,應該要讓市民能夠享受基礎建設帶來的長期利多,而不是一次性的煙火工程。
我並不是為了批評而批評,而是希望政府能想得更遠一些。基隆需要的,不是一個年年重複花錢卻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的政府,而是一個能夠有前瞻性、能夠承擔、能夠讓資源發揮最大效益的政府。
審計部的報告讓我們看到了問題,但真正關鍵的,還是市府有沒有把問題放心上、把建議聽進去。如果政策只是反覆補洞,那麼浪費的就不只是錢,更是市民對政府的信任。
